7.0 法语 · 1964 · 法国 · 喜剧片
滨美枝,三津田健,加布里埃拉·乔尔杰利,Jan,Teulings,Arnold,Gelderman,让-皮埃尔·卡塞尔,凯瑟琳·德纳芙,弗朗西斯·布朗什,莎夏·布瑞克特,查尔斯·登纳,让-吕克·戈达尔,珍·茜宝,拉斯洛·绍博,丹阿弥谷津子,亨利·埃托,米歇尔·查瑞尔,马塞尔·加索克,多米尼克·扎尔迪
Four swindle stories, taking place successively in Tokyo - Japan (Les cinq bienfaiteurs de Fumiko), Amsterdam - The Netherlands (La riviere de diamants), Italie (La feuille de route), and Paris - France (L'homme qui vendit la tour Eiffel).
8.0 法语 · 1967 · 法国 · 喜剧片
米蕾叶·达尔克,让·雅南,琼-皮尔里·卡尔弗恩,伊夫·阿封索,朱丽叶·贝尔托,米歇尔·古诺,让·厄斯塔什,保罗·热戈夫,瓦勒瑞·拉格兰,让-皮埃尔·利奥德,丹尼尔·波默勒尔,拉斯洛·绍博,安妮·维亚泽姆斯基,Yves,Beneyton,Jean-Claude,Guilbert,Blandine,Jeanson
1968年,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已经获得了太多的成功。 这一年,电影界前辈、法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亨利·郎格洛瓦提出了整个电影史应该以戈达尔前与戈达尔后两个概念来划分的论点。在他看来,38岁的哥达尔结束了一个时代也开创了一个时代。 著名作家路易·阿拉贡早在1965年就已经说过:今天的艺术就是戈达尔。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也宣称:在戈达尔的影片里,学问太多了。 其实,除了处女作《筋疲力尽》获得1960年西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狂人比挨洛》获得1965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青年评论奖、《中国姑娘》获得1967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外,戈达尔导演的其他几十部影片,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好的声誉,大多数观众看戈达尔的电影,不是不知所措,就是焦躁不安。 或许,戈达尔生来就是电影的敌人。 在1967年拍摄的《周末》里,他让动作停止--两个倒垃圾的人直接对着一部摄象机谈话,长达7分钟之久。在这部影片的开头部分,一个仅仅穿着乳罩和短裤的女人,坐在半明半暗的一张桌子上,直接对着一部推近拉远的摄象机说话,详细的叙述她参加的一次狂欢。这个段落也持续了好几分钟。思想激进的戈达尔,用这种方式与好莱坞抗衡。因为在他看来,好莱坞电影流畅的剪辑和快速的节奏,是为了迎合观众,进而麻痹观众,使他们沉湎在白日梦中,甘心情愿的忍受资产阶级的剥削。他甚至认为,电影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要反抗资产阶级,就需要把电影的传统全部粉碎。这样不象电影的电影,才使值得拍摄的好电影。
7.0 法语 · 1967 · 法国 · 喜剧片
安妮·杜普蕾,玛丽娜·维拉迪,Joseph,Gehrard
与戈达尔的其它作品一样,这部电影并不遵循传统的电影叙事弧:开端、冲突和结果。相反,它为观众呈现了女主角朱丽叶·詹森(玛丽那·维拉迪 Marina Vlady 饰)24小时繁杂但空虚的生活。60时代中期的法国,各种社会哲学思潮都在发生变化,朱丽叶表面上是一个中产阶级的已婚母亲,身份之后却是一个兼职妓女,独自应对沉重的生活压力。朱丽叶先把哭闹尖叫的孩子送到一个专门为应召女郎照看孩子的男人那里,然后开始她一天的生活。购物、做家务、带孩子,她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时常被客户的约会所打断。 片中的故事形态早已支离破碎,充斥着各种旁白、字幕、符号、毫不相关的镜头画面。虽然影片在拍摄时有脚本,但是戈达尔要求演员在表演时突破“第四道墙”,随机创作台词,与镜头外的工作人员进行互动,使得这部影片充满了实验性和批判意识。
8.0 法语 · 1963 · 法国,意大利 · 剧情片
马里诺·梅瑟,Patrice Moullet,Geneviève Galéa,卡特琳·里贝罗,巴贝特·施罗德,Jean-Louis Comolli,帕斯卡勒·奥德雷,罗杰·科吉奥,让·格吕约尔,吉尔贝·塞尔维安
这是戈达尔讽刺人性的史诗,这是我的观点;因为那个时代里的一切标志性元素都可以在这部电影里找到:欲望,权利,战争,阴影,共产主义,对立,愚弄,还有虚无和荒谬;当我们把这一大包的词汇卷集到一起,触摸到的荆棘多得惊人。我断定这是个披着导演外衣的朋克,原因就是2000年看的两部电影,一部是更加令人触目惊心的“周末”,另一部就是这个“卡宾枪手”。
6.0 法语 · 1967 · 法国 · 剧情片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让-皮埃尔·利奥德,朱丽叶·贝尔托,弗朗西斯·让松,Blandine Jeanson,Michel Semeniako,Lex De Bruijn,Omar Diop,Eliane Giovagnoli
60年代下半期的某一天。巴黎某区。银行家的女儿维络尼卡在一位已同双亲外出度假的女友处借来的住宅里,召开“马列主义共产党”支部会议。房里堆放着一大批小红皮书,墙壁上醒目地挂着一些手写的毛泽东语录。在从北京传来的无线电广播声中,维洛尼卡宣布支部正式成立,并以“阿登-阿拉维亚”的命名,以纪念被法国共产党开除出党的这一同名小说的作者波尔·尼赞。支部成员包括青年演员吉罗姆、女佣人伊沃娜、画家基里洛夫和大学生亨利。维洛尼卡给支部规定的任务是“进行两条战线的斗争”。正值此时,原先缺席的亨利走了进来。他血流满面,是在巴黎大学同法共党员们进行关于中国“文化大革命”的辩论时被打伤的。这使维洛尼卡更有理由宣布她的“路线”的正确性,即不仅不与法国共产党为伍,而且视其为主要敌人…… 导演戈达尔醉心于宣扬毛泽东主义,他的这部机敏的讽刺作品激怒了循规蹈矩的批评家。戈达尔当时的妻子...
8.0 法语,英语,德语,意 · 1963 · 法国,意大利 · 剧情片
碧姬·芭铎,米歇尔·皮科利,杰克·帕兰斯,焦尔贾·莫尔,弗里茨·朗
保罗(米歇尔·皮寇利 Michel Piccoli 饰)与卡米尔(碧姬·芭铎 Brigitte Bardot 饰)是一对幸福的夫妻,保罗剧作家的工作也足以保证他们的衣食无忧。一次,制片人普罗可修(杰克·帕兰斯 Jack Palance 饰)邀请这对夫妻参加一个会谈,在会谈之中,面对着滔滔不绝的丈夫,卡米尔的心中第一次浮现出了一种名为“轻蔑”的可怕情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感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烈,强烈到她已经无法再像以前那样的对丈夫施以深刻的爱意。同时,英俊帅气的普罗可修吸引了卡米尔的注意,两人越走越近。当奸情败露后,保罗大发雷霆,可卡米尔和普罗可修却毫不在意的驾驶着豪车扬长而去,哪知道,悲剧性的命运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
9.0 法语,英语 · 1960 · 法国 · 剧情片
珍·茜宝,让-保罗·贝尔蒙多,达尼埃尔·布朗热,亨利-雅克·于埃,罗杰·哈宁,范都德,克洛德·芒萨尔,莉莲·德莱弗斯,Michel Fabre,让-皮埃尔·梅尔维尔,让-吕克·戈达尔,里夏尔·巴尔杜奇,安德烈·S·拉巴尔特,弗朗索瓦·莫瑞尔,Jacques Lourcelles,热拉尔·布拉什,菲利普·德·布罗卡,José Bénazéraf,让·杜歇,雷蒙德·亨特利,Louiguy,Guido
本片和特吕弗的《四百击》同被誉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的开山之作。身无分文的街头混混米歇尔(让-保罗•贝尔蒙多)从马赛偷了一辆小汽车,驶往巴黎的路上,他因超速行驶被警察逮住,为了脱身,他开枪打死一名警察,来到巴黎后,他躲进当记者的女友帕特丽夏(JeanSeberg)处(躲避警方的通缉之外,他还想方设法讨回一笔卖车赚来的钱)。帕特丽夏去报社时,遇到警长,对方要她一有米歇尔的消息就打电话相告。对米歇尔,帕特丽夏心态复杂,一面深深为他对一切都无所谓的劲儿着迷,一面却嫌弃他太吊儿郎当。